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辽宁首批乡村工匠赵聪卓:从剪纸技艺的传承到乡村振兴的破局者

发布时间:2025-05-13

【字号:

分享:

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总有一群身怀绝技的匠人,以传承之心守正,以创新之力破局,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辽宁盖州的满族伊尔根觉罗剪纸第十二代传承人赵聪卓,便是这样一位“守艺”与“兴业”并重的乡村工匠。他以一把剪刀为笔,在传承300余年的剪纸纹样中书写非遗新篇,更在乡村沃土上播撒产业振兴的火种。

族谱里的技艺:从家族传承到系统性保护

康熙二十六年的赵氏族谱,泛黄纸页间记载着伊尔根觉罗剪纸的起源。作为第十二代传承人,赵聪卓自小在祖父的熏样作坊里玩耍,看剪刀在红纸上开出花鸟,听长辈讲述满族婚俗剪纸里的吉祥寓意。2012年在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上学期间发起成立明跃剪纸社团,在学院的支持下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并获得高职组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后又到文化部、教育部非遗传承人(中国剪纸)研培班学习并授课。思维被启发后,他一头扎进家族老宅,耗时3年整理出900余幅明清剪纸纹样,复刻出“熏染套色”等濒临失传的技法。“这些技法曾因工序复杂濒临失传,如今我们不仅复原了流程,还建立了技法档案。”他说,团队整理的“剪刻套点染熏拉撕刮”九大技法中,熏、染、套工艺填补了辽宁非遗空白,相关资料被纳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预备库。

在盖州乡村,赵聪卓建立起“工坊+家庭+景点+高校”的创新模式。主工坊内,年轻设计师用扫描仪将传统纹样转化为数字文件;30公里外的村落里,农妇吴香凝坐在热炕头,用刻刀复刻着电脑里的“吉祥八宝”图案。“冬闲时每天能赚百八十元,还不耽误带孙子。”她笑着展示指尖的老茧,这里如今已是100多位村民的“增收车间”,远近闻名的“工匠村”。“伊尔根觉罗剪纸”这一百年老字号在新时代进程中迸发出新活力。

指尖上的革新:从纸上艺术到数字资产

在做好传统剪纸市场的同时,赵聪卓把目光投向数字化转型。2025年4月的中华老字号活动周上,他带着百余幅矢量化纹样参展,当场吸引沈阳某旅游公司签约22.36万元定制订单。“我们把‘满族图腾’纹样拆分成12个元素,客户用在文创产品上特别受欢迎。”他介绍,广州某企业获得3年纹样使用权后,仅生肖系列产品就预计年销50万件。

技术革新同步推进:采用树皮纤维与蚕丝混纺的“非遗纸”解决褪色难题,低碳防晒染料让色彩留存百年;与高校合作开发的“AR剪纸”程序,扫码即可观看纹样背后的满族神话。这些创新让剪纸从“纪念品”升级为“文化载体”,高端套色剪纸作品《百蝶图》以1.2万元被博物馆收藏,而面向年轻人的“国潮表情包”下载量已超百万次。

头雁领航:从技艺传承到生态构建

作为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振兴培育的“头雁”之一,他还是中国农业大学“头雁”培育导师、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全国大学生创业典型、全国高校基层就业卓越奖、人社部返乡创业青年、辽宁省首批乡村工匠、辽宁省创业带动就业先进个人、辽宁省剪纸艺术大师终身荣誉称号,赵聪卓的创新版图跨越校园与乡村:作为沈阳工业大学硕士生导师、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导师他开设的剪纸选修课融合AI设计,建立非遗剪纸大师工坊,学生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或国际文创展;在辽宁省内中小学,“非遗进校园”活动让2000余名孩子握起剪刀。更动人的改变发生在田间地头——瘫痪17年的建档立卡户赵某,如今靠售卖剪纸月入1500元;残疾人王秀兰通过工坊培训,成为家庭作坊带头人,带动8名邻居就业。

数据见证着“头雁效应”:累计培训2659人次,培养出2名省级乡村工匠、6名市级传承人;6家线下门店与电商平台年销售额超300万元,1800份剪纸作品作为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伴手礼走向全球,与法国企业的36万元礼服订单更让满族纹样登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时装周。与村内剪纸非遗工坊传承人组建“古韵传承——剪纸剪出振兴路”团队参加人社部第六届全国“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乡村振兴赛道,获得市赛冠军、省赛第二名、国赛中国创翼之星奖。“非遗不是标本,是能造血的活态文化。”赵聪卓说,工坊开发的“村剪赛”品牌,每年冬闲时吸引500余村民参与,优秀作品直通文旅展会,形成“创作—评选—销售”闭环。

挑战与期许:让古老技艺连接未来

尽管成绩亮眼,赵聪卓仍有隐忧:年轻传承人不足、数字化投入高、国际市场开拓成本大。他期待有关部门能设立非遗数字化专项基金,社会资本更多关注文化IP开发。“当‘吉祥八宝’出现在潮牌卫衣上,当孩子们用平板电脑‘剪’出纹样,传统就真正活了。”这位90后传承人手中的剪刀,正剪裁着更广阔的可能——计划中的元宇宙展厅即将上线,剪纸纹样与区块链技术结合的数字藏品已进入测试阶段。

从族谱里的家族记忆,到年产值近千万的文化产业,伊尔根觉罗剪纸的蜕变,是乡村工匠以创新为刃、剖开传统与现代隔阂的缩影。当剪刀与代码共舞,当纹样与潮流碰撞,赵聪卓们证明:非遗不是封存的古董,而是乡村振兴中最鲜活的文化基因,在守正与创新的双轮驱动下,终将剪裁出更富活力的乡村图景。

来源:中国乡村工匠

  • 附件:
  • 视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