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当前,我市玉米生长处于灌浆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从田间调查来看,全市玉米长势良好,总体好于常年。7月全市气温整体高于常年,但降水量总体比较充足,有利于玉米灌浆和生长发育。汛期将近,我市部分地区发生持续性高强度降水,对玉米生长发育造成一定影响,部分地区病虫害发生风险加大。针对上述情况,结合当前和后期天气情况及生产实际,提出以下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一)适时补充肥料
在玉米籽粒灌浆期,推行“一喷多促”技术:采用无人机飞防,将叶面肥、高效低毒杀虫杀菌剂、生长调节剂按科学配比混合喷施,形成“营养+防护+调控”体系。需注意:混合药液需现配现用,避免成分反应降低药效;严格控制药剂浓度,防止药害。实现防病治虫、促稳健生长、促灾后恢复、促籽粒灌浆,提升单产。
(二)病虫害防控
因降雨较多,田间湿度大容易诱发病害,持续降水容易诱发茎腐病、穗腐病、叶斑病、茎基腐病以及细菌性病害等多种病虫害的发生。要加强监测预警,密切关注田间病虫发生动态,一旦发生,及时防治。受灾地块可结合杀菌剂、杀虫剂、叶面肥、芸苔素内酯等桶混及时喷雾防控,一般增加防控1-2次。
(三)灾害性天气应急处置
密切关注气象预报,加强灾害性天气对玉米危害的预防,及早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技术预案。灾害发生后及时进行田间诊断,视灾害程度酌情采取相应补救措施。
1.抗旱。遭受高温干旱,根据长势和生理需求,结合节水滴灌工程和田间农田水利设施,采取滴灌、喷灌、沟灌等灌溉措施及时补水,降低田间温度,减轻高温干旱影响。也可适时喷施抗旱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提高植株抗旱能力。
2.抗涝。易发生洪涝或渍涝地块,应提前清理或挖好排水沟渠,以便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土壤湿度,清除植株上的泥沙,及时进行中耕松土散墒,追施速效氮肥或叶面喷肥等,促进植株恢复生长发育,同时要注意病虫害防治。
3.抗倒伏。玉米开花授粉后遇风灾,对植株倾斜未完全倒伏的地块,尽量维持现状,依靠自身能力恢复生长;对植株完全倒伏、茎秆未折断的地块,根据实际情况及早垫扶果穗,防止果穗发芽霉变;对植株倒伏严重或茎秆折断无法恢复的地块,适时抢收;对已绝收地块,视情况及时抢收秸秆作青贮饲料,或及时改种短生育期作物,减少损失。
4.防早霜促早熟。对于发育延迟的田块,要及时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或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生长发育,加速籽粒灌浆,增强抗寒能力;采取站秆扒皮晾晒、割空株、打底叶等促早熟措施,促进营养向籽粒输送,加速成熟;充分利用玉米的后熟作用适时晚收,提高玉米产量及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