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数大了,本以为只能守着自家一亩三分地,种苞米卖点钱,没想到还能在家门口打份工,挣份工资。”今年68岁的班显柱曾经是大石桥市建一镇黄丫口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随着几年前黄丫口村脱贫摘帽,他不仅在政府帮扶下脱了贫,还依靠本村的食用菌产业走上致富路。
2016年1月,按照省委、省政府扶贫工作总体安排,辽渔集团对口帮扶建一镇黄丫口村。考虑到黄丫口村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水质好的自然优势,以及村民的生产经验,工作队因地制宜选择食用菌产业作为精准扶贫项目。自那时起,班显柱就在家门口拥有了一份好营生,并且靠它提升了老两口的生活水平。“每年在基地干两三个月活儿,1天100元工钱,能挣万八千的。”班显柱告诉记者,加上年底土地流转收入和扶贫产业分红,他的年收入将近两万元。“靠双手致富,我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除了给村民提供打工机会,辽渔集团食用菌产业扶贫基地一直采用“承包+租赁”的经营方式鼓励农户租用大棚,种植香菇。而且,大棚对外租赁优先考虑本村贫困户,允许贫困户分期交付菌棒费用。
目前,黄丫口村90%以上的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销售,村民收入90%以上来自食用菌产业。据统计,扶贫产业基地建设至今,累计向黄丫口村村民发放劳务费50余万元。这一产业不仅让村民脱了贫,而且逐渐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为了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黄丫口村以食用菌产业为依托,大力挺进二三产业,逐步形成食用菌产业集群。
黄丫口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张仁平介绍,今年年初,食用菌扶贫产业基地菌棒加工车间改造升级,烘干车间增至2间,扩建冷库1座,优化了菌棒培育、香菇栽培、烘干储藏整套流程,为香菇深加工、新产品研发提供技术保障。目前,除了香菇烘干项目,辽渔集团正在研发将香菇作为金枪鱼罐头辅料推向市场,让黄丫口村的食用菌产业不断向深加工延伸、增值。
黄丫口村的乡村振兴不只停留在农业发展,还体现在乡村旅游上。黄丫口村将现代农业、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有机结合,依托食用菌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香菇采摘,促进乡村旅游业态多元化。2019年,香菇采摘共吸引外来游客1000余人次。去年,黄丫口村与大石桥旅游集团签订协议,推进美丽乡村项目,投入60万元,以“一年一公里”为目标,在旅游线“福松、姻缘石、百福园、杜鹃花海、‘一脚踏三界’观景台”沿途,栽种杨树、柞树、松树,以及美国红枫等观赏树种。张仁平还告诉记者,在做好每年5月杜鹃花文化旅游节基础上,黄丫口村计划大面积栽种4月开放的映山红,与杜鹃花错时盛放,同时与夏季自然风景无缝衔接,从而吸引、留住游客,延长乡村旅游季,做大旅游产业。
从扶贫项目进村,到产业发展“接二连三”,张仁平和黄丫口村村民切实感受到脱贫攻坚成果惠及百姓生活方方面面。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新征程上,他们的信心更足、干劲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