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乡村产业

周家村:“大红袍李子”铺就进阶路

来源:营口市人民政府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9-10

【字号:

分享:

个大皮薄、果香浓郁、甜而不腻的“大红袍李子”,不仅是大石桥市周家镇周家村的一张闪亮名片,更是驱动当地乡村振兴的“甜蜜引擎”。然而,这条溢满果香的发展道路并非一路坦途。

回顾30余年的发展历程,“大红袍李子”也曾因产量低、果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陷入“野蛮生长”。种植户们通过不断改进种植技术、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创新合作管理模式,让“大红袍李子”由“量大”向“质优”升级,持续为区域发展注入活力。

“大红袍李子”源于1993年周家镇大沟村村民崔显铎在自家院中发现的一株芽变品种,历经30余年的精心选育与栽培,现已发展成为当地公认的“李王祖树”。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大红袍李子”的口感越来越好,深受市场青睐,种植规模也快速扩张。

但是,部分果农一度片面追求产量,忽视了品质管理,导致果品大小、甜度不均等问题逐渐显现,整体质量出现波动。同时,由于果农“单打独斗”,一些收购商借机压价收购,使不少果农陷入“增产不增收”的销路困境,产业发展面临严峻考验,好李子卖不上好价钱。

为了防止“大红袍李子”产业走下坡路,大石桥市以一系列“标准化”举措助力李子产业高质量发展。大石桥市农业农村事务中心联合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发布了辽宁省地方标准《大红袍李优质栽培技术规程》,探索建立了一整套适应本地需求的实用技术,实现了在产地环境、种植方式、贮藏运输、包装销售等重点环节全面落实标准化管理,确保了生产过程规范可控,从源头保障了果品质量。

2021年,周家村组织创办专业合作社,村民们开始遵循科学种植、销售方式,将果品进行分级售卖,生产经营主体通过执行统一技术、统一农资、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标准,形成了“合作社+企业+农户”的产业体系,实现了“农民变股民、单干变合干”的转变。

为了推动“大红袍李子”产业走向更广阔的市场,2021年,周家村以大石桥市垚鑫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建成大石桥市“大红袍李子”标准化示范基地,并注册了“西凤沟”商标,对“大红袍李子”进行品牌化包装,采取高端品质、高端销售的模式,推动当地“大红袍李子”售价提高30%。

示范基地每年邀请省果树科学研究所专家定期来为果农进行技术指导,对施肥、除虫、稀花、稀果、套袋等环节进行统一培训、统一规范,实现“大红袍李子”品牌提质升级。2023年,周家镇积极组建“大红袍李子”产业联合党委,统筹5个村和5个合作社,辐射带动300亩“大红袍李子”,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为助推乡村产业振兴赋能加速。

目前,“大红袍李子”种植区域覆盖周家镇16个行政村及周边东部乡镇,总面积达2万亩,种植45万余株,年产量900多万公斤,年产值超5000万元。

周家村叫响了“大红袍李子”品牌,让“大红袍李子”畅销全国。下一步,周家村将稳定核心产区种植面积,大力发展高标准、绿色有机果园,提升优质果率。线上线下融合发力,拓宽销售渠道。

周家村党总支书记徐凯介绍,他们线上充分利用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直播带货等新模式,线下巩固深化与大型商超、高端水果连锁店的合作,延伸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发展果汁、果酒、果脯等高附加值的加工产品,大力发展采摘观光、农耕体验、文化休闲等业态,实现三次产业融合。

记者手记

站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上,“大红袍李子”的“质量突围”启示我们:以数量取胜已经成为过去,只有将农产品装上“质量引擎”,农民增收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这不仅需要技术创新和管理升级,更需要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信任体系。唯有让优质农产品获得优价回报,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 附件:
  • 视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