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稳住经济基本盘

一粒米 一条链 沃野又“稻”丰收时

来源:营口市人民政府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4-11-06

【字号:

分享:

风吹稻花香,悠悠岁月见证着大地的丰饶与变迁。1958年第二届广交会上,大石桥市“水源大米”成为我国出口世界的“第一粒”大米,让营口大米飘香海外;2009年,营口大米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0年被认定为驰名商标;2020年,国际米食味品鉴大会上,营口大石桥被列为中国大米优质产区。多年来,大石桥市坚持把多种粮、种好粮作为头等大事,因地制宜做好稻米文章,打造集稻米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优质米业生产示范基地,构建完整的水稻产业化链条,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稻”路。

“大米好不好,种子是关键”,良种是水稻取得优质高产的基础。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优质粳稻主产区,近年来,大石桥市大力实施国家优质粳稻主产区示范、东北地区优质水稻产业带示范等重点工程项目,全面推广“一企一院所”的种业振兴模式,积极引导种业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建设良种繁育基地,通过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做强“种子芯片”,培育出耐盐、抗旱、抗病、优质、高产的水稻新品种。

一粒良种,万亩稻田。目前,大石桥市拥有水稻育种企业8家,制繁种面积达1.4万亩,年制种量1032.45万斤,盐丰系列、稻花香、长粒香、越光、秋田小町等多个优质粳米品种在省内及环渤海地区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推广面积295万亩。

稻谷经过去石、谷糙分离、色选等十几道加工流程,最终变成了晶莹剔透、口感香醇的大米,经过精心加工的大米,进行装袋密封、分类码垛后,将被一车车运往全国各地。走进营口渤海米业有限公司稻米加工车间,机器轰鸣,在全自动化生产线上,金灿灿的稻谷正源源不断地被加工成白花花的大米,制米加工、消毒杀菌、包装搬运等全部流程实现数字化控制,不仅出米率高,还提升了成品米营养价值和食品安全。为擦亮营口大米“金名片”,大石桥市把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作为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持续助推营口大米加工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

大石桥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杨显峰说,大石桥市水稻种植面积约48万亩,产量约6.6亿斤。通过粳稻产业集群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粮油规模主体单产提升项目等,推进我市水稻全产业链发展,稳步提高我市水稻产量。

要想走好“稻”路,背后的关键不仅在于“种子”和“装备”,还在于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大石桥市积极推进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五优联动”,依托仓储、加工、营销三大优势,打造“粮头食尾”“从田间到餐桌”的“中国好粮油”全链条。随着加工链条不断延伸,大石桥市稻米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有从事稻米加工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3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15家;大米加工企业40余家,水稻加工业产值达到37.9亿元。

据了解,大石桥市作为全国粮食大县和东北区域关键的水稻良种繁育供应基地,全市耕地面积有89万亩,粮食总产量年均50万吨以上。如今,大石桥市的大米产业早已超越传统农耕,而是构建起“生产+加工+科技”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化链条。

沃野又“稻”丰收时,让沃野流金、让农民过上富足的好日子,是新中国任务簿上“光荣的一页”。倏忽75载,大石桥市水稻产业发展的点滴变化,正是这光荣进程中的一个缩影。一片稻田,一片希望,大石桥市不断做大做强稻米精深加工产业,“一粒米”串起“一条链”,随着一台台收割机的作业,金色的田野上,大石桥市水稻产业发展的致富路将会越走越宽。

  • 附件:
  • 视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