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营口大地迎来收获的季节。一边是万亩稻田绿中透黄,稻穗饱满,丰收在望;一边是蜜桃挂满枝头,果香四溢,畅销各地。近日,记者走进营口田间地头,记录农民丰收的喜悦。
在大石桥市水源镇的稻田里,连绵起伏的稻浪在秋风中荡漾。稻株挺拔,穗头低垂,颗粒日渐饱满,绿中泛黄的色彩预示着又一个丰收时节的到来。
市农业农村综合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韩秋香告诉记者,此时水稻正值“灌浆结实期”,水肥管理至关重要,而丰产丰收的核心就在于“精准”二字。在营口渤海米业有限公司,“示范农场”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巡田指导、作物长势、冠层含水数据等信息,整地、播种、试飞、打药等一系列农事记录一目了然,展现着现代农业的“智慧密码”。
营口渤海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以前这个时候都得守着地头,生怕水少了旱着,水多了涝着。”现在采用“间歇灌溉”技术,通过智能阀门前置预判,实行“干湿交替”智能灌溉,不仅省水省工,更重要的是能养根保叶,籽粒灌浆更饱满。
在鲅鱼圈区芦屯镇杨屯村的桃园里,又是另一番热闹景象。饱满的蜜桃压弯枝头,果农们穿梭其间,熟练地采摘着成熟的果实。村路旁,一辆辆货车正等待装货。
种植户李森介绍,现在正在下树的是“北京14号”毛桃,口感相当脆甜。他家种了近20亩地的“北京14号”毛桃,每年的产量在5万公斤左右。“现在正在分装打包发往各个市场,我们一点不愁销路,供不应求,经济收入也非常可观。”李森说。
杨屯村的桃,曾是“藏在山后的甜”。2015年以前,村里的桃农守着300亩老品种桃树,望桃兴叹。山路崎岖,桃子运出去都难,更何况卖高价。
近年来,杨屯村请专家、修山路、打通水电路网,频频出招,在技术和资金上为村民纾困解难,把本来不起眼的甜桃发展成了千万元产值的“甜蜜”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