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乡村产业

三看营口新“三水” ——辽宁营口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2-13

【字号:

分享:

有山有水有大海。辽宁省营口市地处辽东半岛北段,渤海湾东北岸,大辽河入海口处,是中国东北近代史上第一个对外开埠的口岸,山海关外的“百年港城”。独特的农业环境滋养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形成了水稻、水果、水产品等“三水”为主导的农业发展格局,成为辽宁省农业的缩影。苹果、李杏、葡萄、海蜇等特色产品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誉。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营口市委书记李强说,营口三农工作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建设世界级李杏种质资源基因库——

看营口加快推进品种培优

近几年来,盖州市小石棚乡杨树房村李德峰家的李子都还挂在树上,就已经被人订走了。“我从2012年引进省果树所的新品种‘国峰2号’‘国峰7号’等,从前几年的每斤12元涨到现在每斤20元还是供不应求。”李德峰说,种李子的效益是普通品种的5到10倍。

近水楼台先得月。辽宁省农科院果树所就坐落在营口市鲅鱼圈区熊岳镇(原属盖州市),该所“国家果树种质熊岳李杏圃”保存着世界各地的李、杏种质资源1600余份,是我国唯一保存李、杏种质资源的专业圃。

“李杏团队以种质资源为依托、新品种创制为重点、良种良法配套为目标,持续系统研究,突破了多性状聚合难题,成功培育了系列新一代品种,研制、集成了配套栽培技术体系,推动李、杏科技和产业进步。”辽宁省农科院果树所所长刘威生介绍,育成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品种“国丰”“国富”“国之鲜”杏和“国美”“国色天香”“国馨”李等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已经辐射全国28个省(区、市),显示出推广应用的巨大潜力。

营口提出打造世界级李杏种质资源基因库,继续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征集相关工作,加强世界范围内珍稀、濒危李杏种质资源收集,确保国家李杏基因资源安全保存。“根据产业需求,加快新品种培育、产业化技术研发,推进特色果业、生态果业发展,建成世界一流的李杏基因资源保存中心、研究中心和产业支撑中心,加大新品种示范推广力度,形成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刘威生说。

营口的辽宁绒山羊由于具有产绒量高、绒细长、遗传性能稳定、改良低产绒山羊效果显著等特点,被誉为“中华国宝”“中国绒山羊之父”。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绒山羊品种,是我国畜牧业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殊品种资源,是我国政府明令禁止出境的极少数畜禽品种之一。年饲养量110万只,山羊绒产量300吨,产值达到13亿元。

“南有袁隆平,北有陈温福”,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可谓当今北方粳稻育种第一人。2020年营口嘉源米业有限公司与陈温福团队合作,引进最新选育成功的“沈农625”种植500亩,喜获成功。该公司负责人介绍,比照市场同类产品价格,该大米销售价在每斤10元-20元之间,今年在全市已经开始推广。

在水产方面,营口先后引进了中国对虾“黄海3号”、“环球”南美白对虾等6个新品种,推广面积15万亩,海水水产优势品种引进更新与改良项目共6个。

南美白对虾成为营口水产优势品种,育苗养殖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显著。年生产虾苗约百亿尾,产值5亿元(每万尾500元)。营口生产的南美白对虾苗种除满足本地养殖户生产需求外,销售区域辐射全省乃至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甚至远销江苏、浙江、山东、天津,打破了多年来“南苗北卖”的垄断现象。

营口现代种业“芯片”不断创新突破,主要农作物制种面积达到1万亩,成为环渤海地区水稻制种大市,自主选育各类农作物品种达100个,农业用种供给能力显著提升。

“‘十四五’期间,营口将实施种子创新战略,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深入实施农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培育高产优质、多抗广适、适合机械化生产的突破性新品种。”营口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姚华明说,加快推进优质水稻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南繁育种基地建设和地方特色新品种基地建设。培育有影响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龙头企业,支持种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打造省内有竞争力的领军型企业和特色优势企业。

到2025年,营口主要粮食作物良种推广率将达到98%以上,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达80%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畜牧业发展贡献率分别达到50%和45%,认定(复查)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10家。

从获得世界高端大米大会奖项——

看营口加快推进品质提升

在2019世界高端米业大会上,营口市渤海米业“越光”和鹏昊米业“一目惚”精品稻米分别获得银奖和铜奖,以它们为代表的“营口大米”整体品质得到业界认可,“营口大米”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再度提升。

营口禾丰源米业有限公司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生产物资和技术指导,与农户签订种植协议,引进优质品种。目前,企业自建生产基地8000亩,订单种植2.3万亩,创建绿色、有机农产品原料基地5000亩。农民手中粮食一经卖出即进入先进的低温储粮设施,既保证了农民收益也保证了产品品质,实现节粮减损。

营口是我国著名的优质水稻商品粮基地之一,西临渤海辽东湾,地处大辽河下游冲积平原,土质富含有机质、矿物质矿化度高,光照充足、水资源充沛,为水稻种植和优质大米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营口大米与著名的盘锦大米生产条件相似,营口与盘锦同饮辽河水,在盘锦市成立之前,盘锦大米的主产区盘山县与大洼区归营口市所辖。

“鱼肥知已秀,鹤没觉初深”。以建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契机,营口全力打造鱼、虾、蟹、稻和谐共生的生态套养模式,并实行生育期规程化管理,严格按照国家农业标准化要求执行,病害防治以物理方法为主并及时做好肥、药使用的田间档案记录,制定水稻生产质量控制措施,建立监控网点,确保“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水稻生产迈进科学、生态、绿色发展轨道。

营口推进绿色生态健康养殖。开展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示范项目,创建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3.5万亩,单位面积纯收入与同等条件下水稻作对比平均提高50%以上。推广虾蜇套养、工厂化养虾、稻田养蟹等生态养殖模式10万亩,每亩年均增益1.5万元。深入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活动,累计创建农业农村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0家。

营口市连续5年被评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责任优胜单位”。大石桥市被评为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县。去年辽宁省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首发仪式在大石桥市启动。全市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负增长,农作物化肥和农药利用率达到41%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7.76%,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9.66%,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

2020年7月,辽宁鲅鱼圈葡萄科技小院鲅鱼圈区红旗镇胜台村揭牌。葡萄科技小院是由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等7个合作单位共同组建,入驻红旗镇胜台村,以科技咨询、农民田间学校、科技大讲堂、科技培训、现场观摩、科技长廊等多种灵活方式面向当地农民开展服务,在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提质增效的同时,为现代农业培养优质人才,并为“红旗镇绿色生态葡萄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提供技术服务。

胜台村气候条件、土壤环境等方面都适合葡萄生长,出产的葡萄品质极佳。村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栽培葡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胜台村也以此带动了红旗镇乃至周边村镇葡萄种植产业的发展。目前,全村大棚葡萄种植面积达4000亩,占耕地面积的90%以上。胜台村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形式,推进绿色生态葡萄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保障。

营口市副市长高洪涛说,鲅鱼圈葡萄科技小院作为营口农业科技的“动力源”“示范区”和“辐射地”,汇聚全国顶级农业科技团队和科技人员,为营口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引进更多优质项目提供良好机遇,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科技力量。

从“把世界海蜇卖给世界”——

看营口加快推进品牌建设

9月23日,“2021中国(营口)海蜇节暨中国·营口国际渔业博览会、东北亚(营口)农副产品展销会”在营口1861网红电商产业园开幕。活动期间,线上参展人数达到365万人,线上浏览量达3340万人次,完成签约企业56家,签约额达7.5亿元,线上交易金额达3270万元,线下交易金额达2.04亿元,国际贸易签约额达1325万美元。

本次“海蜇节”重点打造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订单农业和产品溯源系统,将区块链与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充分融合,实现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物流和销售信息全链条可追溯,从而提升了营口农产品品牌价值,促进了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营口海蜇主要品种为绵蜇和沙蜇,年繁育海蜇苗4亿头,年产量达35万吨,年产值约30亿元,年出口量约1.2万吨,占全国总出口量的80%。加工和出口量稳居全国第一位,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海蜇之乡”。

营口的“辰光水产”在美国的海蜇加工厂改良了美国先进设备,把大西洋海蜇捕捞后直接由真空泵抽出,送入自动化生产线,实现了全程“不落地”的流水线作业。从“把中国海蜇卖向世界”,到“把世界海蜇卖给世界”,成为引领世界型的海蜇生产企业。

营口市不仅盛产海蜇,更拥有完整的“一二三产”海蜇产业链,有近10万营口人从事海蜇养殖、捕捞、收购、加工、贸易行业,业务遍及全国及世界各地。营口成为全球海蜇生产、加工、贸易、流通集散整条产业链的核心。

营口天域稻业有限公司新建稻米加工产业园区,引进国际先进的稻米加工设备,开展特色稻米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公司总经理张春荣介绍:“我们将联合周边30余个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稻米产业联合体,打造具有科技内涵、技术专长、模式独特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谱写新时代营口大米品牌建设新篇章。”

营口市做优稻米加工业,树立“大粮食”“大产业”“大市场”的发展理念,建设成为东北优质稻米种植、收购、储存、加工、销售的集聚区,形成东北优质稻米采购中心。扶持壮大大米加工企业,实现让农民增收20%,粮食优质品率达30%的目标。

目前,“营口大米”拥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两项头衔。借助互联网平台和网红经济的东风,营口的稻香正飘向全国,飘向世界。高频率、大平台的亮相曝光让“营口大米”快速“吸粉”,在京东、天猫商城等网络购物平台的销量迭创新高。去年,“营口大米”实现销售收入40多亿元。

“十三五”期间,营口大力实施品牌兴农战略,农产品品牌达到210个,营口海蜇、营口大米、营口大酱、盖州苹果、红旗葡萄等“营字号”品牌知名度持续升温。营口市政协副主席、市农业农村局局长代萍说,营口整合全市农业品牌资源,积极打造整体宣传形象,大力推动品牌强农高质量发展,一大批特色鲜明、质量过硬、信誉可靠的农业品牌走上了国人餐桌,在市场上呈现出极强的竞争力。目前营口市拥有国家级品牌30个,分别为中国名牌1个、中国驰名商标8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7个、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7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5个。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为做大做强农业品牌,营口市按照“兴园区、强产业、塑品牌、广带动”的总体思想,坚持“品牌就是竞争力”的理念,紧紧围绕“营口大米”“营口海蜇”“营口大酱”等优势农产品,整合农业品牌资源,扶优促强,将“优势产业”做精做细,不断提高营口优质农产品品牌影响力。

  • 附件:
  • 视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